当前位置:首页 >> Lux Aeterna >> 歌曲列表 第1页
Lux Aeterna

Lux Aeterna

这张2000年发行的唱片是以大提琴家Thomas Demenga为中心发行的第七张唱片,录制于1998年11月,Monastery of St. Gerold。此前数次的录音,他一再将Bach六首cello solo suites中的前四首分别插入S. Veress,B.A.Zimmermann, E.Carter, 以及H. Holliger等人的作品间隙中。这次按照他的一贯风格,唱片内容依旧为巴洛克音乐和当代音乐组合。只不过此时不是cello suites的第五首,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大提琴家Jean Barriere(1705-1747)的一首cello duo(Sonata in G major, No.10)。另外的几部当代作品分别为:          Lux aeterna, by Alexander Knaifel (1943 - ) ;   Duo? o, Du…, by Thomas Demenga (1954 - );   Wendungen, by Roland Moser (1943 - );   Redshift, by Barry Guy (1947 - ).          毫无疑问,整张唱片的重头戏就是标题作品,近似安魂曲的Lux aeterna。在题献给Demenga兄弟的这首赞美诗作品,作者建议他俩联合演唱以及演奏,模仿独奏者,歌手以及乐队的效果。          作品由哨声依舒缓的上行音阶中展开,然后依次回降,再次上升、下降完成序曲部分。然后为双人吟唱同一主题赞美诗。待毕,哨声再次重复序曲主题。人声的第二次开始则为大提琴的同声伴奏,至第二段赞美诗结束后,大提琴依旧按照自身旋律发展和哨声交织。在双大提琴同时演奏时,巨大的共鸣的确产生一种乐队般的效果。这部作品有模拟早期宗教人声作品的味道,部分段落器乐作品的作用并不非常明显,更多显示出一种附和人声的作用。而在部分段落内,两把大提琴则似乎担当起整部作品的所有角色,一方面由一把大提琴在高音部拉出人声般的旋律;一方面另一把大提琴以低音部合奏,创造出乐队效果。两把大提琴从始至终一直为缓慢,平和的节奏进行,而且二者各自的发展非常清晰。利用这种相互之间音色,音高以及旋律的差别,作品体现出宽宏的空间感和时间感。          作为前苏联出生的作曲家,Kneifel习惯于创作一些耗时耗力的作品。比如,1978年的交响曲片断Jeanne,单一的乐章长达80分钟,而乐队的规模则与G. Mahler的作品接近;1985年创作的Agnus也长达两个小时;而为合唱而作的作品L’ange却有四个小时之巨!固然在作品风格,规模上他的作品和纽约学院派的M. Feldmann比较接近,然而后者的作品更让人体验到非音乐本身的一些特色。Kneifel创作出不少作品不但在演奏上颇有难度,而且在听觉上让人无法忍受--大概是为了曲线地表示对前苏联的“面子音乐”创作模式的蔑视。这首作品创作于1998年,苏联早已消失,莫非因此才变得可人起来?          其后为Thomas Demenga 自己为大提琴写的一首片断”Duo? O, du…”。这首作品最初是为电视电影”In der Baerengrube(深陷熊井)”而作的一部电影音乐。自从上世纪60年代minimal music在谱曲音乐中发端以来,因其独特的短平快式主题和节奏以及音乐发展模式,迅速在各个艺术领域推广开。而M. Nyman以及P. Glass等minimal music 大师在电影、电视以及一些准流行音乐会中的频频显身也让该音乐渐为大众接受。Demenga的这部作品也没有脱离流行电影音乐的风格,采用简约手法创作而成。稍微具有不同的地方在于作品中间有一段具有非常丰富色彩的即兴式演奏。Demenga充分利用大提琴的空弦A和G的音色以及泛音,将其作为minimal的基本元素。而在最后部分则以Waltz为低音部节奏,趣味盎然。作品看似简单,然而却不单调。          Jean Barriere的作品位于五部作品的中央,仿佛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听者稍微放松。巴洛克音乐初听让人觉得平淡,中庸似乎无个人情感。然而实际却恰相反,在诸多限制下创作仍旧能巧妙地加入作曲家本人的思绪,这其实是巴洛克作品的特色。这首作品在他的”Livres”系列中最后一集,而这个系列每集由六首为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而作的奏鸣曲组成。唯独例外的是这首,仅为双大提琴而做。第一乐章Andante,主题在D弦的G调上重复两遍然后转至G弦低八度的G调上重复两遍,具有舞曲性质。第二乐章为Adagio,为叙述风格。第三乐章为Allegro,迅速的主题经过复述后进入发展,不过并不充分就结束了。          Wendungen(转变)和最后一部Redshift(红移)都是属于标题式的实验音乐。“转变”这部作品主要通过从拨奏(pizzicato)到运弓演奏的转变,来探求两者之间的联系。开始的拨奏集中于C弦,本身的低音加上教堂内录音空间的空旷,创造出一种浑浊的效果,类似嘈杂的人声。稀疏的拨奏渐趋频繁,于是转向颤音效果,作品最后则完全成为一首富含旋律的哀歌。而对于“红移”,这是借鉴于物理里光子在逃离作用场时能量损耗,降低频率的现象(即红移)。此处通过对音频的改变(微小调整音品)而在听觉上创造出类似的效果。不过个人觉得这部作品的表达不够非常清楚,虽然概念很有新意。          就整张唱片来看,Demenga兄弟俩的技法是毫无指摘的。个人以为,Thomas Demenga对Bach的cello suites的演绎是最具有味道的,远强于Founier, Casals以及Rostropovich等上辈人。Bach的作品需要感情,但是用浪漫手法处理显然不当。而当代音乐具有一种自身的客观性,在处理Bach 作品时,稍带如此手法更能让人体味到Bach在创作的高超之处,而非“以辞害意”了。题外话。应该说,ECM的唱片并非立足于当代音乐的推广,而更加倾向于“只取一瓢”式的迎合,是为市场服务。不过,不管怎么说,它反映出来的依旧也是当代的音乐现象。(转)

专辑歌曲列表

共有1
1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