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
在这张母语(台语)音乐的摸索制作过程中,罗大佑惊讶的发现到语言竟是如此活生生的生存着--像人的生老病死。他要用歌声来弥补,用音乐来歌颂这片我们一同耕耘的土地。 一九八八年罗大佑在出版了《爱人同志》之后,到香港成立了“音乐工厂”,以利他“东张西望”。做为一家公司的老板,过多的行政事务是他分身乏术而无法专注创作,而作家林夕即意大利编曲家花比傲的加入,使的“纯罗大佑”风格的音乐不再,而是“音乐工厂”集体创作的呈现。一九九一年九月,罗大佑出版了他的第五张专辑,也是他的第一张台语专辑——《原乡》。 初听《原乡》,仍可依稀感觉罗大佑的音乐风格,在一个几乎固定的基调上展现歌词的魅力。顺着音乐的“火车”,走入“原乡1”,在凄苍的吟哦声中,脑中隐隐浮现的是当年冒险外移的先民;之后又回到现代的“*****”,批判意味仍浓,但与林强有力、清楚、节奏感强烈的vocal相较,罗大佑似乎唱得有些力不从心。整张专辑大致藉由或悲悯或批判的笔调,烘托出古今交错的历史情境,再加入丰富的乐器、华丽的编曲,呈现罗大佑对原乡的思考。 “从香港回到台北,我发现语文实在是中国很大的问题。我想能不能用音乐简单的melody,找到中国人数百数千年前的共通点,因为歌是从语文衍发出来得,但是音乐一定是从民族的情感、个性、共同文化引发出来的,如果能从音乐中找到文化和民族的共通点,语言的问题就解决了……音乐应该被赋予一种使命感,去扮演某种沟通的角色,……因此原乡是我后来很重要的创作方向……” 这是罗大佑在接受陶晓清越洋访问时的解释,不管接受与否,我们不免还是会怀疑罗大佑创作上的诚意:是不是取名为音乐“工厂”,就要充分生产产品的剩余价值,才制造出许多曲风雷同,却分散在不同专辑中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