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钟乐舞 >> 歌曲列表 第1页
编钟乐舞

编钟乐舞

录制:中国唱片公司 年代:1984年 演出:湖北省歌舞团 (陈俊华 付祖光 黎军等) 钟磬古乐·楚风--钟磬古乐,古乐队演奏 乐歌·橘颂--女生合唱,黎军领唱 钟磬古乐·刑楚雄风--钟磬古乐,古乐队演奏 八音合鸣--埙、管、鼓、笙、弦、磬、钟、祝,小古乐队演奏 房中乐·关睢--郭长社男中音领唱 房中乐·越人歌--陈俊华演唱 房中乐·忼慷歌--付祖光演唱 大飨礼·楚宫宴乐--付祖光演唱 ◎ 二千年前的古乐器,现为你扬起神秘、古典的幽情…… ◎ 编钟、编磬、虎、陶壎、骨哨、古琴、瑟、古琵琶、排箫、筚篥、箜篌的古乐器,神秘、古典的千古绝响,重现人间 ◎ 集合考古、音乐、歌舞、文学的难得钜作 湖北省歌舞团原名湖北省民间歌舞团。一九五九年筹建,正式建团于一九六四年,是致力于湖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发展的专业表演团体。廿多年来,该团在继承湖北民族民间艺术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创作演出了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音乐舞蹈节目。在全国性的音乐,舞蹈比赛中,多次荣获优秀奖,是颇有影响的歌舞文艺团体。 一九七八年八月,湖北省考古工作队在随县擂鼓墩发崛了一座距今二千四百多年战国时期的古墓──曾侯乙墓。墓葬中出土了具有鲜明楚文化特色的编钟、编磬、建鼓、箎、竽、排箫、瑟、琴等一百二十多件古代乐器及大批文物。这座「地下音乐殿堂」的发崛,引起了国内外的热切关注,特别是由六十四口铜质钟组成的一套编钟,其音域宽阔,音色优美。工艺精良、造型宏伟,是我国已知最早具有十二律半音音阶关系的大型定调乐器。这一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辉煌成就。它不仅使今人为之倾倒,并使国人观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华彩纷呈的出土文物使艺术家们的灵感火花迸发,他们迈开大步从民间艺术的广度向民族艺术的深度迸发,决心在舞台艺术的空间让祖国的文化遗产重放异彩。湖北省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在廿年积累的基础上,经过三年时间的准备,在湖北省博物馆以及全国卅多位音乐、舞蹈、美术、史学家的帮助下,用半年时间彷制出了编钟、编磬等一批古乐器并创作排练出一台反映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文艺节目──《编钟乐舞》。 《编钟乐舞》自一九八三年八月公演以后,受到了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得到文艺界的普遍称赞,是一部成功之作。 《编钟乐舞》是受出土文物的启示,试图反映古代楚人文化的古典歌舞。屈原是楚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生在楚地,为人秉德无私,品性高尚,一生中爱国忧民谋求民富国强;他的诗作「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构思奇特,词语瑰丽,饱含着爱国主义思想。于是,总体设计者在设计时,将屈原的部分诗篇作为「乐舞」的核心,选用了《桔颂》、《国殇》谱成乐歌、祭歌;依《哀郢》、《云中君》意境谱曲成埙和箎的独奏曲;以《九歌·东皇太乙》、《招魂》、《东君》中有关乐舞的描绘编成《祭祀乐舞·迎神》和《楚宫宴乐》。 「乐舞」中的《农事组舞·耕耘·采桑·山猎》是根据《左传》中关于古楚先民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记载立意,参照出土文物上采桑、狩猎图纹创作的。《武舞》在周代是很流行的宫廷乐舞,而古代楚人尚武并在谋求一统天下的征战中奋勇顽强,故参照战国文物上的水陆攻战图纹创作了《武舞·出徵》以表现军士出徵前的昂扬斗志。为了多侧面表现当时的文化生活,编者在《房中乐》中选用了《诗经·周南》里的民间情歌《关睢》,还根据《史记》中有关辅佐楚庄王称霸、政绩卓着、廉洁奉公的楚令尹孙叔敖的记载,选用了《古诗源》中的《慷歌》以歌讼这一历史名人。 《编钟乐舞》反映了古代楚国的文化艺术、农事、征战、祭祀、宫廷宴乐等侧面,以编钟为主的古乐器作为演奏和伴奏乐器,其内容、形式基本上有据可查或有文物佐证,因而舞台上所展现出来的古楚文明通过艺术创造后,使观众感到真实而生动。 《编钟乐舞》继承了我国民族歌舞的「歌、乐、舞」融为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 关于此种艺术形式在文献资料上并不少见。如《楚辞》中有「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九歌·东皇太乙》);「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九歌·东君》)屈原在诗中描绘了当时的人们在举槌击鼓,陈竽弄瑟的同时,安歌以和併缓节应律而舞,那美妙的舞姿合着柔美的歌声赛过了飞翔的翠鸟。这是对「歌、乐、舞」融为一体的形象描述。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由此可见,古代楚人祭祀或娱乐时,是歌、乐、舞同时并举的。在《诗经》中也有许多载歌载舞、载乐载舞的描写。 在《编钟乐舞》的创作中,编导者根据史料记载和内容情感的变化需要,在《祭歌·国殇》中段采用了湖北民间舞《跳丧鼓》的舞蹈语汇,边歌边舞使其气氛壮烈;在《乐舞·桔颂》中运用了多种舞蹈造型,以渲染意境;在《房中乐·慷歌》中借鉴了戏剧身段,不仅表演诙谐,也符合宫中「优孟」讽谏的身份和情趣。在《农事组舞·耕耘》中一人持鼓击节领唱,众人合之以舞,保持了农村秧田歌的风格,而在《钟磬古乐》里则是「乐有音声」,《楚宫宴乐》里则是载歌载舞。 「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给人以亲切感,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在先秦时期的「歌舞之邦」流行,后世的汉赋、唐诗、宋词中也多有维妙维肖的描绘,而元代以后的戏曲则更是诗、歌、乐、舞的综合艺术了,这种符合民情而又为人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应在今天的舞台上更多地展现。 《编钟乐舞》继承了传统艺术形式,但又不是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覆,而是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面貌给人们清新的艺术感受。在创作中,编导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每个节目有据可查,努力使其保持古朴、粗犷的古楚风貌;同时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力求浪漫、辉煌,以满足今人的审美要求。《编钟乐舞》中的编钟、编磬等古乐器的彷制是在保持原件基本特徵的前提下加以美化的。 古代的「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失传为绝响,或者演变成为其它乐器。为了重震千古绝响,湖北省歌舞团的乐师们以慎密的态度对待古乐器彷制,设计要求彷制乐器与原件乐器的外形、结构、音质、音色等方面要相似或相同。编钟的仿制品与原钟对照,在外形上极为相似,都能在一口钟的正侧鼓上敲出两个不同音高的乐音,音质铿锵古朴,音色浑厚辉煌。 仿制部分古乐器的目的除了科研性质的探索外,主要目的是製作一批能够适应现代舞台艺术需要的古代乐器。因此,在保持原件基本特徵的前提下做适当的调整和美化是必要的。如编钟音律问题,据有关专家对曾侯乙编钟音律测试的结果,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平均值皆不相同,如果按现行国际标准音A=440赫兹为标准对照,编钟的音高比现行音乐标准音普遍偏低,上层19个钮钟平均偏低26.8音分,中层33个甬钟平均偏低38.7音分…,彷制编钟如果依照原件的音律调音演奏,对研究先秦音乐虽然具有深远意义,但对大部分现代观众听起来就会感到不适应。基于舞台艺术是面向广大观众,该团在彷制编钟时就按国际标准音的音高为标准校音。 在仿制其它古乐器时,也是在保持原件特徵的前提下作了调整:如五弦琴、十弦琴原件的琴体共鸣腔较小,音量不大。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乐队规模浩大,「以众为观」,在百人、千人的乐队中,一件乐器音量小是无关大局的,「滥竽充数」不易发现。今天彷制古乐器时如不增大音量就会失去其使用价值,如不保持原件基本特徵也会失去鉴赏价值。 就目前所知,我国二千多年前的音乐尚无曲谱资料可查,那么,反映古楚文化的《编钟乐舞》的音乐创作是难以从古谱中寻声的。《编钟乐舞》的编作者们从廿多年收集、整理湖北民间音乐的经验中认识到:从大量丰富的湖北民间音乐中可以寻觅其源头──古楚音乐。 在我国有史可载的历史中,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古代楚国的遗风是不可低估的。当年楚文人宋玉答楚王问时谈到的《朝日鱼丽》、《阳阿采菱》等一些优美的音乐至今尚未发现,但所说的「含商吐角」,「唱而和之」却遗至今日的江汉平原的民歌和映田之中。秦楚之后的汉代统治者多係楚人,因流连乡土的原因曾偏私注重楚声「汉承楚俗」使得楚声得以在汉代流行。到唐代,不少名人诗作中常有楚歌舞的描写:「郢人唱白雪」、「请君留楚调」、「巫女南音歌激楚」、「楚客一奏湘烟生」等等描述,反映出南音、楚调仍为唐人喜爱。宋书中有「郢州:俗好楚歌」、明史里载「耕氓好楚歌」,清代更有楚歌流传至今可录。 由此可见,楚歌在故楚之地广为传唱,尽管时代的变迁或文化交流会引起变化,但它的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特徵却是明显的。《编钟乐舞》的音乐作者没有凭空臆造,而是从湖北民歌、地方戏剧音乐、地方曲艺音乐中选择素材、浓缩音乐主题并借鑑一些古老的琴曲作为这台晚会的音乐基调。 另外,从歌词的语言音调中可以找到韵调旋律或其它音乐素材。《编钟乐舞》中的歌词均选自《楚辞》,少数选自《诗经·周南》和《古诗源》。古代诗词可诵、可歌、可弦、可舞,透过歌词可以揣摩古楚音乐内涵,捕捉音乐形象及音乐语言。作者们曾将这些歌词用普通话、方言、古语音分别反复咏诵,对比它们之间在声调、节奏、表情音调之间的差别,最后从方言、古语音中提炼其韵调旋律,归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 先秦时期的乐谱虽无觅处,但从当时关于音乐的论述以及文物的佐证可以想像到一些表达手法。如《国语·周语》中,乐宫州鸠答周景王问时说:「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议,革木一声」以及「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等等,代表了当时的一些人对音乐和乐器性能的认识。另外,出土编钟的音域跨五个八度,具有七声十二律,而且一口钟体能敲出三度音程的二个音,既然出土古瑟有二十五弦,竽笙多至36簧都是复音乐器,那么当时不仅能旋宫转调,演奏变化音,而且会出现和声甚至复调。例如《楚辞》中有「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以及「繁音错节」等描绘。试想:仅仅只有大齐奏是难以有「繁音错节」的形容的;若不是金石齐鸣,丝竹宣发,革木赞助,音响宏伟丰满,整个宫廷是不可能为之「震惊」的,古晋国使者也不会因听楚乐而「惊而出走」。 《编钟乐舞》的总体设计者和编导们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从湖北民间音乐中寻找素材,借鉴琴曲和从古诗词中捕捉音乐形象,从文史资料中获得启示,创作出风格古朴,旋律、配乐别緻、音乐形象生动的音乐,《编钟乐舞》的创作在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道陆上作了可喜的探索。 1978年6月底,曾侯乙墓发掘工作总体告捷,随即于7 月1日起,在随州市文化馆举办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慕名参观者络绎不绝。为了弘扬历史文化,有关专家作出了将古编钟搬上舞台的设想。经文化部音乐研究所对编钟进行了测音后,就地在驻随部队炮兵礼堂进行了首次演奏,湖北省党政主要领导陈丕显、韩宁夫观看了表演,入场观众对这旷世之绝一饱眼福。 80年代初,《东方红》一号卫星,带着编钟演奏的乐曲《东方红》升入太空,响彻环宇。 1987年12月,曾侯乙编钟邮票、小型张有声邮折,开国内外音响邮票之先河,再次把编钟的形声推向世界.随着编钟的成功复制,首先由北京大钟寺特邀我国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先生等着名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首次使用曾侯乙编钟、编磬复制件录制了体现昔日帝王威仪的宫廷雅乐及享誉中外的传统名曲,由中国唱片厂广州公司出版印制发行,让海内外更多听众从中领略到编钟那宏亮豪放、庄重肃穆、典雅纤巧等绚丽多姿的风采。其后,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先后也将复制编钟对外展示并演奏。仅此,慕名前来观赏的游客,至今已逾千万人次以上,其中海外宾客达10余万人。 1989年9月,二号编钟复制成功,随州市文物局组建古乐队(后更名编钟乐团),先后巡演武汉、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桂林、海口等大中城市及知名旅游景点,把编钟之声带到祖国各地。 10余年来,湖北省编钟乐团还携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多次在北京、香港、台湾参加国庆35周年庆典、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展览、迎香港回归、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欧洲文化城市年、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国内重大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无比美好的印象。 1983年8月湖北省歌舞团运用偏钟素材创作的“编钟乐舞”,用歌、乐、鼓、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建鼓等数十件古乐器彷制品,同台演奏,“金、石、丝、竹、匏、土、茸、木”,八音和鸣,重奏千古绝响,把古代荆楚人民的艺术风貌、盛楚乐章历史地再现于舞台。《编钟乐舞》不仅舞遍了大江南北,还出访过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把编钟的神韵舞出了国门,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首脑的赞誉和欢迎。美国纽约市市长爱德华.艾.柯奇,在他的“感谢文告”中说:《编钟乐舞》到纽约,使纽约市人民能有机会通过节目瞥见,欣赏古代中国的绚丽多彩的音乐舞蹈文化的精髓,“无疑是中国人民给予整个人类世界的一个具有独创性的永恒的礼物。” 1984年,“编钟乐舞”造型的彩车,参加了首都举行的建国35周年的游行。它成为同《丝路花雨》、《彷唐乐舞》并驾齐驱的、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杰作,成为我国的保留节目。

专辑歌曲列表

共有1
1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