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
从2010年夏天,到2020年冬天。 你认识“陈翔”这个名字, 关于他的音乐、表演、综艺、生活……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从来不是全部。 而现在,陈翔想让你看到听到, 他在音乐里 所能付出的全部。 不留退路 极致呐喊 陈翔 【人生浮世绘】专辑 《夹缝》 开头总似曾相识——“热爱唱歌的少年,幸运地一举成名”,这样的故事直到今天仍在不断上演,作为2010年《快乐男声》比赛第五名,当时二十出头的陈翔所享受到的喝彩与掌声,不比当下任何“小鲜肉”逊色。 然后呢?然后,是接下来的十年——他出唱片,拍影视剧,上节目,累积了不少作品,也感受了太多美好与残酷交织而成的,百感交集滋味。 这是陈翔的故事,也是十年来,许许多多从“少年”成长为“大人”的我们,正在独自经历,殊途同归,彼此共鸣的故事。时间一刻不停往前走,陈翔和我们一样,在“逐梦”和“现实”夹缝之间,在“坚持”与“妥协”夹缝之间,求生。 幸好,十年后,兜兜转转,一切还是回到音乐本身。 陈翔,第一次自己主导,亲自担任音乐总监,和当年一起参加快男比赛而相识的音乐人好友王梓赫,决定一起做一张“30但不敢轻言而立”的专辑。“30岁”是一个具备分界线意义的标志,人生不再如一张白纸,却没有丰富如百科全书,经历青春的飞扬,接受成熟的考验,常常自以为看懂了善变的人和事,但世事往往出乎意料……不知不觉就面对了“30”门槛的我们,一样处在复杂的“夹缝”之中,而陈翔这张专辑,同样献给所有30但不敢轻言而立的人们。 这些歌,有当初听到就念念不忘,却自认没能力和心境来诠释,直到多年后才豁然开朗的作品,有筹备过程中和团队灵感闪现,用尽力气掏心掏肺,反复修改无数个版本的歌词、旋律、编曲……完成的作品,这些歌,也许是你完全不曾预料到他会唱的,或者你一直想听他再唱起的作品,但无论如何,都是作为歌手,作为音乐人的陈翔,终于亲手完成,无愧于心的,陈翔的专辑。 专辑封面,致敬了波兰摄影师Anastasiy Mikhaylov的平面作品,陈翔突破自我,跨越性别,用艺术解读形式,一人分饰三个角色——那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人,那个身穿旗袍,身姿婀娜的人,他和她,都以目光注视着对面那个仿佛正被审判的,已经伤痕累累,的夹缝中的陈翔……他经历了什么?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一切答案,在他和我们一起走过的十年时光里,在专辑每一首歌里。 这张专辑,是陈翔为大家讲述的一个完整故事。 第一首《想念》,翻唱自袁惟仁2005年发表的作品,当时还是中学生的陈翔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非常喜欢,觉得吉他勾勒出的淡淡忧伤情愫很迷人,“只为了和你再见一面,我会不分昼夜的想念”,那份痴缠的爱恋也动人,多年后终于可以重新诠释这首作品,陈翔发现自己的感受已然变化,“我在异乡的夜半醒来,看着完全陌生的窗外,没有一盏熟悉的灯可以打开”,扭曲的电子音效渲染出了光怪陆离的沉重感,对于漂泊十年的他来说,原来此刻想念的人,不再是少年时幻想的虚幻爱情,而是曾经清澈得没有杂质的自己。 《嫌疑》和《嘴巴》是陈翔的自省,控诉,嘲讽,反思。《嫌疑》最为“黑暗”,陈翔的音色沙哑,加入大量气声与和声,耳语般呢喃和真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群人吟唱”的感觉,就像很多个不同状态的“我”正一起诉说,制作人王梓赫在编曲中极力渲染出阴郁、苍凉和深邃氛围,搭配大型弦乐的峰回路转,制造强烈戏剧化效果,陈翔用声音诠释出“受害人”、“嫌疑犯”、“旁观者”分裂统一的角色扮演;《嘴巴》则在古典美感的编配中,讲述现代人如同野兽般狰狞的虚伪“没人在意排行榜外的真相,异口同声不痛也不痒”,大家争先恐后发表观点,互相攻击,只想证明自己没有错,却从不在意,到底什么才是对? 《夹缝中的人》是陈翔用压抑到极致的爆发,终于撕下那些已经结痂而麻木的伤口,在血肉横飞痛楚中,重新在伤口上绽放出鲜艳花朵,不是自暴自弃的宣泄,是勇敢正视那些自卑、贪婪的人性欲望之后,挣脱了,重生了。听这首歌,也许一开始不能想象这是陈翔的声音,更为暗哑,更有力量,更无所顾忌,如果你听懂了这样的陈翔,他希望,你在歌声里也能听懂自己。 《走着》,《押一付三》,《有时》,是陈翔在“夹缝”的冲突里,肆无忌惮发泄后,渐渐坦露出的柔软自我——不再是少不更事的天真,但看待世界的眼光依然保留单纯,他希望分享给所有听者的,是经过岁月磨砺,还能怀抱初心的那份坚持,所以他唱着,“把这炽热滚烫的心 全拿走 够不够有多少次攥紧拳头 却依旧不还手,”“岁月长流,有人壮志未酬,苦笑初心依旧”,“一辈子,相遇总有时,分开亦有时,回头看那平凡太奢侈,在大浪淘沙以后,我们才懂如何珍惜彼此”……生命中那些得到和失去啊,是必经过程,而留下过遗憾,人生才算完整。 《30未成年》是陈翔,是太多走过十年,步入而立之年的我们,勇敢进行的一次自我解嘲,自我和解。“人年少时总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