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荒原曼波 At Least We Can Dance >> 歌曲列表 第1页
荒原曼波 At Least We Can Dance

荒原曼波 At Least We Can Dance

唱作人庄主恒全创作专辑II 都市流浪奇旅 《荒原曼波 At Least We Can Dance》 当代都市青年 正被分割为「一体两面」 时而蠢钝地决斗 时而真诚地死透 「外在」 是无止无休的曼波之舞 城市迷雾之后拨开只剩虚空 「内里」 是一望无际的无依荒原 地底又掩盖着何种过往伤疤 「以此专辑献给保罗、苏珊、阿明和我自己,献给我的同代人和每个人的二十岁。 二零年代至今,生活似乎总在骤变,除了大世界的不确定,身边细小的生活也历经着离散,有朋友结婚、出国,也有朋友意外离世,奔走在城市宴会喧嚣的悲喜之间,我们总试图雀跃高歌去释怀些什么,却常觉得词不达意,那些身体里的苦郁与乏忧,揭开后却发现它无从提起,更像一种虚空。这些际遇促使我写下了《荒原曼波》,一张关于我与我的同代人,关于我们身处的“外在城市”与“内心荒原”的专辑。」 作为庄主恒「爱之三部曲」第二部,「南方叙事镜头」从沿海小镇移至潮热都市,放眼更当下的世界,勾勒一场以「城市/荒原」为场景的「都市流浪奇旅」 —— 挂断远乡的电话,从地下铁出发,青年们路过夏夜教堂的婚礼、秋天山林的葬礼、冬日广场的跨年夜,辗转于城市的各个仪式庆典,剥开自我内心的萧瑟荒原,最终牵手走向春天的远山河流。 歌曲创作在根源音乐中找寻启发,试图探索布鲁斯、福音、乡村、非洲音乐等多种元素融入流行音乐创作的全新可能。 同时,专辑以村上春树《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二元世界概念为灵感,尝试以乐器作为景观,构筑属于自己的二元声音影像。“钢琴键是方整的高楼,吉他弦是无垠地平线。”一半歌曲以钢琴为基底,勾勒斑斓、玄想的「外在城市」,另一半以吉他为基底,寻根苍凉、深邃的「内心荒原」。再将曼陀林、班卓、三弦、索皮尔卡笛、陶罐鼓、康加鼓等多种世界各地的乐器融汇其中,更在每首创作中都隐埋了对庄主恒自己与朋友们珍爱经典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的致敬,记载带有一代青年文化印记的流浪奇旅世界。 【城市篇】 珍珍 我在这边挺好的 A Call From Jane 一首关于远方亲人来电、中学暑假记忆的钢琴歌谣,“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似乎永远不可及,我们真正共同享有的,终只有那同在某种晚夏里历经的透亮记忆。”乌克兰索皮尔卡笛吹响远处的哀诉,在悠长的弦乐里道起那亲密又遥远、永远词不达意的关心。 夜晚地下铁曼波 Summer Mambo Night 以地下铁为取景框,勾勒千魂百魅的城市浮世绘,是专辑「城市篇」的点题之作。“人人忙碌、人人虚空的城市里,谁都知道必然有地方出了问题,但却没人敢停下思考,我们都只站在各自的跑步机上,跳响这永无止尽的曼波。”拉丁风情的钢琴演奏,配上印度陶罐鼓、南美洲康佳鼓,搭配长笛、管弦乐等器乐,融汇拉丁音乐与音乐剧色彩,编织出浮华而忙碌的都市地下铁风情绘卷。 爱人弥撒 The Mass 这是个人类至上的时代,我们不再相信宗教与神话,我们相信「做自己、成就自己」是最正确的解答。“但倘若我不知道如何做自己,倘若我厌弃我自己,该怎么办?”《爱人弥撒》讲述的是一种在无所寄托的生活里,人所面对的自我存在危机。以钢琴与小号勾勒自我内心的问询场景,结尾融入福音合唱元素,用无数和声交叠的饱满合唱,包裹一个人的孤独。 【荒原篇】 保罗熊 Paul and the Bear 一首关于成长和陪伴的叙事歌曲,以童年玩偶为灵感,讲述两个个体之间的羁绊与孤独。“记载我内心始终想要留守的,某一份「Huckleberry Friend」式的纯真。”用经典Gibson J45木吉他做基底,搭配曼陀林、尤克里里与布鲁斯口琴,勾勒一首简单又永恒的乡村风格歌谣。 荒原上The Wasteland 书写都市人内心的荒芜与虚空,与潜藏荒漠底下的挣扎与燃烧,是专辑「荒原篇」的主题之作。“面对世界偌大的荒芜,一个人选择全然成为另一个人的信徒,或许已是我们在这时代能找到的唯一温存。”以乡村音乐为灵感,古典吉他、木吉他、电吉他、班卓和三弦等多种拨弦乐器融汇交错,勾勒一幅映照于城市背面的西部风情画。 葬礼调 / 某年秋夜过后 The Funeral Song 写来纪念一位近年骤然离世的朋友。是专辑最早写下,却临近最后才完成的歌,也是唯一一首从创作到成品录制都在清晨完成的歌,清晨的静谧和冷峻,或许能让过往的印记更加温和明晰。“每次唱这首歌都需要动用很大的情感,每个人都历经过生命死寂的秋夜,也总要有拍着头继续生活的勇气,而我的勇气或许来自天上的这个人,每次困入深渊时想起,便也总能稍微更清醒地抬抬头,直面自己,把歌继续唱下去。”歌曲以古典吉他和大提琴作基底,口哨声为点缀,勾勒山林秋夜的萧瑟意境。 闪耀的日子1997 Golden Days 1997 以一场梦为灵感,给离去挚友写下一封关于自己近况的信。“以为纷乱如絮的生活真要提起却发现已经无话可说,顿觉我们都在某一时刻变成了只活在记忆里的人。”以Lofi质感营造90年代氛围,这首歌以木吉他、尤克里里和Mellotron为主要配器,刻画上世纪南方旧日情怀。 【城市篇 续】 恩宁街跨年夜 I'll Be There For You 记录跨年夜城市庆典氛围。烟花盛开又落下一刻,人们畅想新一年的光景与预言,夜夜刻舟寻求儿时弄丢于远洋的剑,摇摇晃晃的地下铁又能否带我们往前?“或许时间是虚构概念,但至少糟糕人生总能在今夜之后拥有从头再来的理由。”管乐、钢琴与爵士鼓营造欢庆节日氛围,歌曲融入苏格兰歌谣《Auld Lang Syne》,在经典旧日旋律中,一同迎接这再好再坏都是我们仅拥有的,唯一时代。 二十岁的最后聚会 At Least We Can Dance 流离过后的人们,总会更懂得相聚的稀贵。这首歌关于朋友们相聚于酒馆前倾诉衷肠的故事。“比起不提及的过往与不可及的远方,或许守护好身边的温存和当下的微光,是更值得我们珍视的一种生活。”歌曲以钢琴与Organ为主要叙事乐器,搭配充满希望感的福音合唱元素,谱写属于二十岁的午夜青春嬉皮士颂歌。 远山淡影 The Scar 一首关于记忆与遗忘,河流与禅的歌。“记忆具有欺骗性,我们总只选择最柔软的那一片,埋进心里往前走去。”钢琴与长号为主体,加上颂钵点缀,为专辑织构最后一首质朴终曲。

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